防疫保單之亂:
當商機變成危機

防疫保單之亂:從商機到危機

汪志堅(台北大學特聘教授)


防疫保單,本來是個美意,但卻成為保險公司的惡夢。一張小小的保單,每天幾千萬到上億元,就這麼流失了。保險公司要繼續失血多少,誰都說不準。商機,卻變成是個危機,這是怎麼回事呢?保險真的是一種賭博嗎?如果重來一次,再掌握商機的同時,保險公司該做甚麼,來避免商機背後潛藏的危機呢?

防疫保單的背景

在2022年3月以前,台灣的疫情不算有多嚴重,即使是2021年5月到7月的嚴重期間,疫情也還控制的很好,相對世界各國來說,台灣的染疫比率相當的低。但這付出的代價,是擴大匡列隔離,染疫者的周遭同事親友,會因為接觸到染疫者,而被隔離。有時甚至發生只是居住同一個公寓或社區,就被隔離的情況。因為同桌吃飯被隔離,也是常有的事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「防疫保單」應運而生。主要是因為當時採取十四天的隔離,這十四天的隔離,對被隔離者造成干擾。被隔離者可能會被要求住進防疫旅館,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,雖然政府有時會補助被隔離者每日一千元(隨疫情變化,不同時期的規定不同),有時地方政府會全額支付防疫旅館支出(不同時期的規定不同),但因為被隔離期間,無法謀生,會對某些人的生計造成立即的影響。雖然政府後來也增加無薪被隔離者的生活補助每日1000元(不同時期的規定不同),但確診與隔離造成民眾生計受到影響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因此,就有了防疫保單的出現。

染疫與被隔離衍生的成本

保險可以幫助分攤風險分攤,降低染疫者與被隔離者負擔

風險分散

防疫保單分攤染疫者與被隔離者的成本

防疫保單的主要設計

防疫保單設計的原理很簡單,幾百元的保費,如果確診、被隔離時,定額理賠數萬元,或是確診住院每日理賠2000元左右。保險商品設計很單純,也以網路投保為主,實體保單投保為輔,以降低保單招攬的成本。

如果很少人確診(全國確診率低於千分之一),且確診者的親密接觸者會被隔離14天,這樣的情境下,防疫保單卻有存在的價值。眾人一起集資(付保費),讓不幸確診或被隔離者,可以有一筆補償(保險理賠),這是個很合理的保險商品。在今年三月以前,這樣的商品,是被鼓勵的。無論政府主管機關,或是保險公司,或是具有風險意識的保戶,都給予正面的評價。如果以保險商品設計的角度來說,這也確實符合保險商品的設計原理。

染疫激增引發鉅額理賠危機

2022年4月中旬,台灣的疫情突然嚴重起來,行政院正式提出「新台灣模式」的說法之後,台灣的防疫政策正式改弦易轍,與病毒共存成為新的目標,疫情也急速升溫,每週疫情都比前週提升了一個量級,只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,就從本來的每日數十例、數百例、數千例、數萬例、逐步提升到每日近十萬例,迅速提升的速度,很快地達到與病毒共存,也就是社區的隨處隨地都有人染疫。

與病毒共存,或者新台灣模式,是否為好策略,不是本次討論的主題。我們要討論的是,本來沒甚麼大問題的防疫保單,一下子變成了亂源。本來千分之一的確診量,瞬間爆量。光是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之間,台灣染疫人數就來到了百萬人。而且,理賠的對象除了確診者,還有被隔離者。雖然政府不斷減少隔離的適用對象,但理賠金額仍相當可觀。防疫保單所收的保費,在瞬間全部理賠光。防疫保單瞬間成為保險公司無法脫手的燙手山竽。

保單設計原理

保單設計時,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機率與風險的決定。

在預期機率下,保單產品所承擔的風險,是由保戶間的保費來攤平風險。舉例來說,路上的車禍發生機率,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的,對於保戶來說,一年內是否會發生車禍,是0或1的事件,但對整體社會來說,一年內會發生車禍,是比率的問題。用所有的人,來互相分攤風險,就是保險存在的價值。

保險的系統性風險

對於保險來說,系統性風險是指整個保險系統都出現的風險,而非某個保戶的風險。是無法藉由保戶之間的分攤來分散的風險。例如天災,就是一種系統性的風險。如果保險公司要承保一個城市的地震險,但發生地震時,整個城市都可能受損,因此不可能由該城市內其他保戶的保費來分攤地震這個風險。此時,可以做的做法,是用幾百公里外遠地城市的地震險保費,來分攤這個風險。

簡單來說,以住宅保險為例,大部分保單會對地震、海嘯、地層滑動或下陷、山崩、地質鬆動、沙及土壤流失、颱風、暴風、旋風或龍捲風、洪水、河川、水道、湖泊之高漲氾濫或水庫、水壩、堤岸之崩潰氾濫、怖主義者之破壞行為。因為這些風險,都是系統性的風險,事件發生時,都是眾多保戶同時受損,難以分攤。

再保險公司

如果有系統性風險,就必需要找到可以攤提風險的目標,才能承保。如果有系統性風險的危機,但卻沒有進行再保險,就是拿保險公司的未來開玩笑。一旦系統風險出現,萬劫不復大概是最合適的形容詞了。

再保險公司,也能扮演這種分攤系統性風險的角色。以地震險為例,再保險公司可以承擔世界各地的地震險,再進行風險分攤,因為世界各地同時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很低。

每間保險公司承保能力必定有限,為了避免系統性風險,可以將保險責任分攤給其他保險公司,但分攤的同時,當然也要分享利潤。專門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公司,稱為再保險公司。

地震是區域性保險公司難以承擔的風險,需要跨國的再保險公司來承擔風險。戰爭也是區域性保險公司難以承擔的風險,因為如果承保戰爭險,任何國家發生戰爭,該國的所有保戶都會同時申請理賠,風險過高。但如果把範圍放到全世界,全世界發生戰爭的比率,就是一種機率值。如果找得到再保險公司願意再保險來承保某的國家的戰爭險,戰爭險也是可行了。例如貨櫃輪或油輪,就有可能會承保戰爭險,以免在環球航線不小心因為區域戰爭而造成損失。

保險不是賭博

保險的原理是機率與風險的分攤,賭博博弈的基礎也是機率,因此,很多人會開玩笑說,保險就是一種賭博。

但並不是正確的說法,大部分的保險商品設計,都秉持一定的原則:利用保險來分攤風險,補償風險所帶來的損失。而非利用保險來獲利。當事故發生時,補償保戶的損失。但保戶並沒有因此而獲利,這樣才不會有道德風險。舉例來說,一艘船舶的意外險,理賠金額最多就是意外發生時的損失。如果理賠金額是船舶價值或船難造成損失的好幾倍,那就會擔心船東與船員共謀,故意在海上觸礁,讓船舶擱淺來領取保險金。

賭博也是機率,但賭博、博弈就沒有保險所稱的道德風險。人們買樂透彩、刮刮樂,就是要試個手氣。如果幸運之神降臨,幾億獎金就入袋了。如果財神沒有眷顧,損失的就是微不足道的小錢。

防疫保單在設計之初,跟賭博是南轅北轍,完全不搭嘎。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,大概也只是補償防疫旅館的費用加上無法工作的薪水損失。談不上甚麼獲益。但是,到了五月中旬,隔離天數經過幾次調整,已經從14天降到3天,也不需要花錢住防疫旅館。原本防疫保單想要補償損失的初衷,瞬間變成了純粹的一筆額外收入。

給予行銷人員的啟發:商機也可能是危機

行銷工作者應該都會夢想商品爆紅,這代表行銷活動非常成功。但爆紅的背後,是否也隱藏危機,是行銷人員必須注意的。


確認可承受訂單,不要超接訂單

行銷工作者應該都會夢想商品爆紅,這代表行銷活動非常成功。但爆紅的背後,是否也隱藏危機,是行銷人員必須注意的。

規定業務人員接單數量,不能超過生產部門的產能,就是最簡單的例子。這樣的提醒,可能惹惱業務人員,但卻是一定要堅守的底線。

與其讓業務人員接單後,卻無法履約,不如堅守產能底線。不要讓商機,變成危機。

以防疫保單為例,公司到底能承受多少張的防疫保單的風險?絕對要事先分析。但很顯然的,保險公司都疏忽了這一段。如果打比方來說,就等於是一個製造業公司讓業務人員去找客戶談生意,但卻沒有告知業務人員,生產線的最大產能,結果談了一張生產線根本吃不下的訂單,造成公司的違約。

思考清楚:爆紅商品的潛藏危機

商品一夕爆紅,原因究竟為何?遇到商品爆紅,一定要立刻思考爆紅原因,而非沾沾自喜,而沒看到危機。

舉例來說,電商平台如果遇到商品超量爆紅,不要竊喜,真正原因就是「標錯價」了。

在防疫保單這件事情來說,四月中旬,政府拋出新台灣模式、與病毒共存,確診數也開始攀升。此時,保險公司應該怎麼處理呢?因為防疫保單主要是網路投保,許多保險公司在保單湧入的瞬間,是心中暗暗竊喜的,推廣了這麼久,訂單總算爆量。有風險意識的保險公司,立刻中止了網站的投保,沒有風險意識的公司,卻拼命地接受新保單。

訂單來了,對行銷與銷售人員來說,是莫大的誘惑。但是,適時的認清事實,才是聰明的行銷人員。

掌握環境激烈變化

諸如SWOT、PEST、五力分析等外部環境分析,是很基礎的工作,但因為太基礎,很多企業都會忽略。但忽略的後果,就是動搖根基。那些最基本的工作,常常也是最重要的工作。

前車之鑑:俄烏戰爭開打之前完全沒有因應作為

環境變化,常常是有徵兆的,真正完全無法預測的環境變化,其實並不多。同樣是金融業的例子,2021年12月開始,美國不斷警告,俄羅斯會入侵烏克蘭。

新聞雖然每天在看,但沒把新聞當一回事,結果就是戰爭真正開始後,金融保險業損失慘重。2022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,2022年3月下旬的統計數字,台灣金融業整體曝險約2,712億元(其中保險業佔1,382億),金融保險業只能阿Q的說:「俄羅斯不至於自絕於國際金融市場之外、應不會違約,若俄國順利付息,相關損失也有機會回補」。但實情是,如果願意提前因應,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之間,至少有兩個月的時間,可以讓金融保險業全身而退。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06814


疫情蔓延原可借鏡他國,但卻絲毫沒有調整保單

2022年1月開始,香港、南韓、紐西蘭、越南等國突然的疫情大爆發。只要打開電視,都不必收集甚麼資料,大概就可知道這波疫情傳染力確實驚人。

而且,各國紛紛改採共存策略,把疫情視為等同流感,放手讓民眾正常生活,而不再清零與隔離。

這些,都是環境變化的徵兆。但是,沒有注意到這波環境的變化,終究造成了這次的憾事。


疏於回應環境變化,商機也會變成危機

危機與轉機,就在一線之間。當危機發生時,如果善加扭轉,危機可以成為轉機。

但相反的,當商機發生時,如果沒有注意,商機也可能在轉眼之間,變成了危機。環境的不斷變化,保險公司有注意到嗎?

如果疏於回應,或是回應速度太慢,太概就是這次防疫保單之亂的主因。

作者:汪志堅(台北大學特聘教授)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.Wangson